选书网 > 都市小说 > 满级考古大师 > 三百五十七章 鲧和禹是良渚后人

三百五十七章 鲧和禹是良渚后人(1 / 2)

站在山头之上,俯瞰眼前“c”字型中被包夹的良渚古城地域,孔建文赞叹不已。

“良渚古城的兴起,与兴旺发达的水系不无关系啊!”

实际上,经过五千年的沧海桑田,原本在平原内遍布的支系水网,因为一场大洪水,大部分都消失了。

但是,经过考古人员日以继夜的努力。

一道道古河沟的痕迹,被考古人员清理了出来,密密麻麻的分布在良渚古城的内城里。

当然,最明显的,还是良渚古城的城墙遗址。

哪怕过去了五千年,良渚城墙和城门的遗址,共同构筑了一个近似圆的闭合图桉,是良渚古城最不容否认的实迹。

也是良渚文化显露在地面上的最后遗存。

以山为郭,以水作墙。

良渚人为了把近300万平方米的王城围起来,利用发达的水系,从山脚下和水沟里运来大量的石头,混合着垫土建起了一道东西长约1500-1700米,南北长约1800-1900米,略呈圆角长方形的城墙。

为了防御,四面城墙中,除了南城墙没有护城河外,其他三面城墙都有内外护城河,相当于夹河筑城。

另外,目前已经勘探出8座水城门,四面城墙各有2座,与内外河连通。另外,南城墙的中部还有一座陆城门,平常进出城应该走的就是这里。

也就是这道宽宽的城墙,就像是当时的一个分割线,墙内是整个古城最中心的地方,城外就算是古城郊区。

一道陆门分割了内城和外城郊区。

“据考证,外郭以内的河道,大多数都不是天然水道。而这些人工河道的长度,已经达到三万多米。”陈翰在旁边颇为震撼的说道。

粮食种植需要水,发达手工业之间的交流也需要水道的参与。

为此,除了本身的河道之外,良渚国人还在原本的水系基础上继续开挖河道。

内城密密麻麻的水路网,其实大部分都是良渚人自己顺着一条大河支流挖出来的。

这些水路加起来,在内城一共有三万多米,相当于30公里的水路。

而整个内城的大小,也不过3平方公里而已!

可见内城的水网有多么密集,就如同蜘蛛网一样。

除了内城中央的莫角山台地,没有任何水网覆盖,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土方外,内城的其他地方,都被水网联通了。

可见,当时陈翰感慨良渚是东方威尼斯的想法,是多么精辟。

不对,应该说威尼斯是西方良渚!

良渚蓬勃发展的时候,威尼斯城邦都还没出现呢!

水,,不止可以用来当道路,还可以用来防御。

良渚土质城墙与河道相互搭配,共同起到防御的作用。甚至于,城池本身就是一座水城,九座城门中只有一座是陆城门。

但是,水带来了丰富的物产、机遇和繁盛,同时也埋下了危险的种子。兴于水的城池,同样饱受着水患的困扰。

那时的天目山系是绝对的暴雨中心。每当夏季来临,充沛的雨水容易泛滥为汹涌的山洪,对地处下游平原的良渚古国形成直接的冲击。

为了抵抗山洪的侵扰,天才的良渚人民创造性地打造了一个由11条坝体构成的水利系统。

此时陈翰和孔建文他们所在的地方,其实就在良渚古城西北侧的群山之上,在“c”字山谷的端点位置。